中國保險網9月24日訊 伴隨新農村的迅速發展,農業保險在分散農業風險、促進農業穩定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。相信在不久的將來,農業保險會變得更加普及。一分耕耘,一分收獲。最近,很多地方都經歷了“三個夏天”?偨Y我國夏糧豐收的經驗,充分調動糧食種植者的積極性是一個重要方面。保障國家糧食安全,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缺一不可,農民的辛勤勞動缺一不可。為此,有人說穩糧就是穩糧戶的心。農民種糧積極性高,收獲的主動性可以更有保障。目前,中國有2億多農民,這構成了中國糧食安全的堅強基石。只有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,讓他們有利可圖、有利可圖,才能繼續鞏固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的良好局面,才能把14億多人口的飯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9月23日是第四個中國農民豐收節。糧食安全,國之大者。人保財險結合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,積極擴大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糧食安全的大宗農產品保險覆蓋面,前8月承保三大主糧作物4.11億畝、蔬菜533萬畝、水果1200萬畝。同時,積極落實國家關于穩定生豬生產、保障市場供應的政策,持續加大對生豬產業的保險扶持力度,前8月承保生豬1.88億頭,同比提高47%,有力促進了生豬產業持續健康發展。面對今年洪澇、干旱和臺風等重大災害,人保財險積極融入各地政府防汛搶險救災工作之中,推出多項農險服務舉措,應賠盡賠、應賠快賠,用保險賠款讓農民群眾直接感受到了黨中央支農惠農政策的溫暖。今年前8月人保財險農業保險賠款惠及農戶994萬戶次,支付保險賠款163.8億元,同比增加30%,成為支持農戶災后恢復生產的重要力量。
最近幾年,農民生活越來越好了,收入也有所提高,同時,種糧積極性不斷提升,這一切都離不開強農惠農政策的支持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我國農業支持政策體系不斷完善。支持家庭農場、農民合作社發展適度規模糧食經營,完善小麥、水稻最低收購價政策,繼續對玉米、大豆生產者實施補貼,加強對種糧戶的政策激勵;打通糧食生產流通上下游產業鏈,提高糧食運行效率;推進土地托管等社會化農業生產服務,提高耕種收割全過程機械化率,降低糧食生產成本;推進糧食作物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益保險三個試點,幫助種糧農民抵御風險.一個像及時雨一樣含金量高的政策,會幫助種糧農民解渴、暖心、得實惠。
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,小麥、玉米和水稻的發展受到自然條件的強烈影響。保險的比例也直接影響到脫貧攻堅的鞏固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。增強農業支撐能力、農民抵御自然災害能力、提高農業社會化保障水平,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、建設美麗鄉村的必然要求。國家作出重大決策,從戰略高度、發展愿景和總體戰略上大力支持農業保險發展,實施了財政補貼農業保險費的政策措施。
眾所周知,中國幅員遼闊,地域多樣化,自然災害頻繁。因此,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生產安全,必須充分發揮農業保險的風險保障功能,為農業穩定生產、供給保障和農民持續增收提供有力支撐。近日,中國財政部、農業農村部、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宣布,將擴大水稻、小麥、玉米作物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益保險的實施范圍,穩定種糧農民收入,支持現代農業發展,保障國家糧食安全。中國將在河北、內蒙古、遼寧、吉林、黑龍江、江蘇、安徽、江西、山東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等13個產糧大縣開展關系國計民生和糧食安全的水稻、小麥、玉米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益保險,中央和地方政府對參保農民給予保費補貼。
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,農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。因地制宜推進產業振興,走糧林牧魚相適應的多元化發展新路。然而,我國保險業在服務農村多元化發展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和不足。農業保險化程度仍然較低,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益保險并不能真正滿足食品安全生產的需要。農業保險的發展還需要各方持續的政策支持,國家支持的力度還需要不斷加強。因此,2021年中央和省級政府將繼續加大對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。
農業保險作為農村金融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因此,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、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中應發揮重要作用。保險業要緊密結合中央、省、市金融支持政策的資金投入,聚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、打造美麗鄉村小麥、水稻、玉米三大糧食作物等工作,持續加大對農民的生產補貼力度,將新補貼向主產區、重點品種、專業大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傾斜。支持新技術、新業態、新產業、新模式,帶動農業發展向智能產業、智能產業化、跨界融合、高端品牌發展。確保2022年水稻、小麥、玉米農業保險覆蓋率達到70%,農業保險密度達到500元/畝目標。